加德满都盛大的节日欢庆活动

 

尼泊尔据说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少者说每年有50个,多者则说有150个。而每到节日,大多都要举办庆祝或祭奠活动,往往一搞就是几天。因此,尼泊尔被称为“三天一节,两天一庆”的“节日之邦”。

 

从尼泊尔的挂历上看,除周末外,一年中标明节日的假期有30多天。放假的都是全国性节日,地区性节日则大多是“有节无假”。或者说,国家对地区性节日没有放假的规定,至于地方上放假与否,那可就听凭其便了。

 

尼泊尔的节日,从内涵来分大致有五类:

 

  1. 季节性节日,诸如新年、迎春节、插秧节、狩猎节;

  2. 动物性节日,诸如牛节、狗节、蛇节、乌鸦节、赛马节;

  3. 亲情性节日,诸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逝者节;

  4. 政治性节日,诸如国庆日、宪法日、国家民主日、烈士节,过去还有国王生辰日和王后生育日;

  5. 宗教性节日,诸如佛祖诞辰、湿婆节、难近母节、因陀罗节。

 

尼泊尔是一个宗教气氛极为浓重的国家,几乎所有的节日都包含或多或少的宗教性内容。

 

尼泊尔的节日,大多以阴历来计,具体日期一般由星象师根据月圆月缺的情况来确定。每年的第一个节日是新年。新年出现在公历四月份的第二周,是国家法定的假日。人们聚会、野餐、相互走访、参拜寺庙,庆祝新的一年的肇始。新年过后的较大节日是佛诞节。佛陀释迦牟尼出生在尼泊尔南部的蓝毗尼,具体年月日,因没有历史记载,说法不一。

 

年份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66年左右,日期是公历四月底或五月初。公元六七世纪之交,佛教在尼泊尔达到鼎盛时期,修建大量佛塔和佛寺。8世纪末,印度教传到尼泊尔,得到统治者大力支持,发展很快。18世纪尼泊尔统一后,印度教正式取代佛教占据统治地位。现在,尼泊尔人口2480万,佛教徒仅占百分之十。

 

但是,鉴于佛教仍是尼泊尔第二大宗教,且佛教与印度教在某些方面有合流之势,佛陀的生辰仍是尼泊尔的一个全国性节日,隆重庆祝。佛教徒,甚至一部分印度教徒,争相到蓝毗尼或其他地方的佛寺,点油灯,燃香烛,献鲜花,诵经文,做布施。在首都加德满都的两大著名佛寺斯瓦扬布纳特寺和博达纳特寺,佛塔和佛龛皆装饰一新,从清晨到傍晚,朝拜者络绎不绝。有时还举行盛大的庆祝会,僧团长老诵佛经,政府代表讲话,僧众则伴随着佛教音乐边歌边舞。

 

佛诞节之后,有两个与印度教相关的大众化节日接踵而来。这就是公历八九月间举行的圣绳节和圣牛节。印度教徒相信,成年男子把一条红绳系在手腕上,就能时时、处处得到神灵保佑。红绳因此被崇奉为“圣绳”。节日期间,刚届成年的男子开始佩戴红绳;已经佩戴红绳的男子,则需要更换红绳。

 

圣绳节一过,圣牛节就到来。尼泊尔同印度一样,尊奉黄牛为“圣兽”。人们相信,黄牛是阴界的使者,能在人死后将其灵魂带走。节庆期间,在黄牛带领下,人们穿街过巷,举行盛大游行。在过去一年中失去亲人的家庭,还要指派年轻人化装成黄牛参加游行。据说只有这样,逝者的灵魂才能顺利通过地狱,最终进入天堂。   

 

圣牛节上,戴着牛头面具的人们

 

尼泊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信仰印度教。因此,不少节日是专为祭祀印度教中的神祇而设立。其中,公历九月初的克里斯纳生辰节,是纪念印度教大神毗湿奴化身之一的克里斯纳。相传,这位神祇曾杀死众多妖魔,成为人类的大救星。节日期间,人们聚集在专为他修建的神庙前,奉献鲜花美食,同时诵经祈祷。

 

九月底的因陀罗节是祭奠雨神因陀罗的。据印度教吠陀经典籍记载,因陀罗为众神之首。他以雷电为武器,曾征服人间和魔界无数敌手,包括掌控季风雨的天龙弗栗多。他协同驾云降雨的楼陀罗,给人间带来丰沛的雨水。无论印度教徒还是佛教徒都感谢他,焚香燃灯,载歌载舞,连续欢庆一周时间。

 

盛装庆佳节

 

这两个节日之后,还有几十个祭奠不同神祇的节日。其中较大的是辩才天女节和湿婆之夜节。辩才天女名叫娑罗室伐底,是印度教神话中的知识和文艺女神。她是拥有四头四手的大神梵天所造,后又成为梵天的配偶。她身着洁白的长袍,手执贝叶书、乐器和莲花,一心护佑艺术、音乐和文学,成为天界的智慧保护神。每年公历的一二月间,尼泊尔都为她举行祭奠活动。学生、教师、文人、学者,祭献笔墨、纸张和书本,期望得到她的眷顾,变得更加聪慧。

 

湿婆之夜节每年二三月间举行,祭奠印度教中破坏和重建世界的大神湿婆。据神话传说,湿婆有三只眼四只手,经常游荡在鬼灵之间。因此,纪念他的活动总是在夜间开始。人们点上油灯,燃起篝火,欢歌狂舞,彻夜不眠。次日黎明,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圣河中沐浴净身,然后聚集到各大神庙,虔诚地向湿婆膜拜。

 

尼泊尔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祭祀难近母的德赛节,也称胜利节。在印度教神话中,湿婆的配偶萨克蒂女神有多种化身,其一是难近母。她是梵天、毗湿奴、湿婆等大神口喷火焰而生,其使命是除掉以水牛显身的魔鬼摩西娑苏罗。她骑着狮子或老虎行走,十个手臂各持神赐武器一件,大战九天,于第十天将牛魔杀死,为民除害。人们感其恩德,将她尊为圣母,将她打败牛魔视为正义对邪恶的胜利。

 

为纪念这一胜利,每年在公历十到十一月间举行隆重庆祝活动。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所有的家庭,不分种姓、身份、民族、信仰,都争先恐后清扫、装饰房屋,杀鸡宰羊,欢迎难近母光临赐福。全国所有的男女,无论离家多远,都要赶回来,同亲人一道装饰神龛,把丰盛的食品祭献。祭献活动结束,人们就走出家门,涌上街头,尽情狂欢。有的人涌向寺庙,敬请高僧大德给自己在额头点红。他们认为,点红是一个人的莫大荣幸,从此身上的罪孽清洗净尽,死后可以干干净净进入天堂之门。

 

尼泊尔的节日也有文化色彩比较浓重的。每年二三月份举行的洒红节,有人说是欢庆印度教神话中为非作歹的女妖魔好利喀被消灭,但更多人认为,这是换季之节。尼泊尔地处亚热带,全年分为热、雨、寒三季。三四月份是寒、热季交替之时。洒红节是欢庆寒季将尽,迎迓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热季来临。尼泊尔人崇尚红色,认为红色是喜庆之色。节日期间,不分男女,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或自行将全身涂上红色,或相互把各种色调的红水和红粉抛洒。这样,大街小巷,人人都满脸染红,全身披红,尽力展现对寒去暖来的欢悦之情。

 

洒红节期间,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或自行将全身涂上红色,或相互把各种色调的红水和红粉抛洒

 

洒红节之后举行的是赛马节。据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治军严整。他麾下的人马总是浩浩荡荡,威武雄壮。具有尚武精神的尼泊尔人崇拜他,就将他骑马远征的场面演化成激烈的赛马活动。每年三四月份,往往由政府出面,组织军队中的马队进行比赛,同时也组织其他体育文化活动。这样,赛马节实际上成为一项大众参与的群性文体节庆。

 

另一个文化含量较多的节日,叫光明节,或者灯节。每年十一月初,各家各户将房舍装饰一新,富足人家在房前屋后挂上各种彩灯,穷苦人家则买上几斤油,用红土烧制的泥盘作灯盏摆在家门口点燃。于是,整个尼泊尔的夜晚就变成一个璀璨的灯的世界。起初,人们这样做据说是为了吸引财富女神拉克斯米光顾,帮助发家致富。而今,这却变成千家万户展示制作灯盏技巧的时机,变成人们展示追求光明的意愿的时机。

 

尼泊尔还有一个极为特别的节日,叫童女神节。尼泊尔有崇拜童女神的习俗,将她视为难近母的化身,可以保佑国家平安。在加德满都和其他一些城市,都修建有童女神庙。神庙的大殿上供奉着一尊童女神像,偏房中则供养着一位代表童女神的童贞女孩。

 

根据几百年来的传统,这个女孩从高贵的释迦氏族六七岁的女孩中挑选。被选中的童女,常年居住在神庙中。一旦月经来潮,或因受伤失血过多,她就被认为失去神性,必须还俗。平时,她每天于规定的时间在临街的窗口露面。

 

人们迷信她的神力,一见其尊容就纷纷匍匐在地。病人向她讨要灵丹妙药,商人向她讨教发财之道,官员向她祈求官运亨通。每到九月初,各地都举行童女神节。童女神这时就走出庙堂,乘坐彩车环城巡游三天。人们倾城出动,竞相接受她的点画吉祥志祝福。

 

每到九月初,各地都举行童女神节

 

尼泊尔的节庆如此之多,内涵如此之丰富,不是没有因由的。从地缘上说,尼泊尔是一个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内陆山国,不少民族来自中国西藏和印度北部,人种和语言极为复杂。同时,国内多山,交通阻隔,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困难,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民族的生活习俗自然差异巨大。

 

从历史上说,尼泊尔形成民族国家的时间较晚。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8世纪的近2500年,不同民族建立的大小土邦国林立,相互争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1789年国家统一之后,又遭受英国上百年的侵略和占领。全国60多个民族,没有一个民族的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半数。因此,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比较薄弱,民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则异常鲜明。

 

从宗教上说,尼泊尔几乎人人信教。除印度教和佛教之外,还有人信仰伊斯兰教、克拉特教、锡克教、基督教、耆那教。不同宗教以不同教义和方式渗透到尼泊尔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切,导致主导性民族文化难以形成,而包括习俗、节庆在内的多样性文化却日益发展。

 

节庆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民族特性历史生成的一种生动展示。节庆不但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传承力,也具有很强的民族精神凝聚力。尼泊尔朋友说,节庆现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世界上少有的节日之邦,尼泊尔愈发珍视节庆这一文化传统的延续,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