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49届众议院选举后,日本政坛上忽然冒出一股修宪阴风,甚嚣尘上,其风向值得密切关注。

修改和平宪法,是以安倍为代表的自民党右派的夙愿,在其两次8年多的执政期间,虽然蠢蠢欲动,但是终因条件不成熟(众议院议员赞成修宪者达不到2/3多数)、民众反对等而作罢。

刚刚结束的众议院选举结果,使日本政坛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自民党仅仅减少11个议席,即由276席减为261席,而不是事前所预测的减少30、40或更多议席,竟然保持了“绝对稳定多数”,使岸田大大地松了 一口气。

其次,以大阪为根据地的日本维新会也令人意外地由11议席增加到41个议席,实现在议员人数上的大跃进,成为政坛上的第三大党。该会是2012年成立的新保守政党,其母体是前大阪市市長桥下彻成立的政治团体“大阪维新会”(2010年),曾经与极右反华政治家石原慎太郎的太阳党合流,政治理念为“实现自立的个人、自立的地区和自立的国家”,基本政治方针为“实现修改宪法、首相公选制、一院制(众议院参议院合并)、宪法法院”,外交上“与共有‘法制’‘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价值观的国家联合起来,开展现实性的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对世界和平做贡献”。该会的“修宪三支柱”为“教育无偿化”“统治机构改革”“设立宪法法院”。该会曾在国会获得54个议席。

还有,与自民党联合执政的公明党也增加了3席,达到32席。此外,国民民主党则从8席增加到11席。对宪法的态度最近转向,成为修宪势力之一。

相比之下,对修宪持慎重态度的势力大步后退。这次和共产党搞选举合作的立宪民主党大减14席,由110席减少为96席;共产党则由12席减少为10席。

虽然是坚定的护宪派,但是势单力薄,原本只有1个议席的社民党保住了1个议席。而登上政坛不久的令和组则由1个议席增加到3个议席。

经过本届大选,在众议院,以议员人数计算,第1党为自民党,第2党为立宪民主党,第3党为日本维新会,第4党为公明党,国民民主党为第5党。前五大党中有四党是修宪势力,共计352议席,远远超过总数465席的三分之二(310席),已占到四分之三多数。参院(定数245)ではこの3党に、「加憲」の立場を取り、改正論議を認める公明党を加えて3分の2(164議席)に達する。

在参议院,总数245个议席中,上述三个党加上主张有条件(“加宪”)同意修宪的公明党,也达到了三分之二多数(164个议席)。

这就是说,在国会里提出修宪动议所需三分之二多数议员同意这一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

还有,在改宪问题上,提高国民投票便利性的《国民投票法》在提出三年之后于2021年6月获得通过。

《日本国宪法》在11月3日迎来公布75周年。 

在此政治背景下,日本维新会首先在修宪问题上发难,正在积极组建修宪大同盟。维新会干事长马场伸幸和国民民主党干事长榛叶贺津也9日举行会谈,一致同意要求执政党每周召开众参两院的宪法审查会,加速改宪讨论,大有在预定年内召开的临时国会会议和明年的通常国会上逼迫岸田内阁推进停滞的改宪议论的架势,甚至提出秋天参议院选举同日搞修宪国民投票的主张。维新会代表松井一郎在11月2日的记者会上提出,“在明年的参议院选举之前,应该制定宪法修正案,在参议院选举的同时实施国民投票”。维新会副代表吉村洋文(大阪府知事)11月9日就国会宪法审查会的惯例“全会一致”原则老调重弹,说“听起来是好听,但它是议而不决的政治(温床),不妨废除”,甚至面对记者批评自民党不愿意修宪:“只要维持这一原则,我认为就不会有真正修改宪法的念头。说什么党是是修宪、修宪,大概是‘只说不干式的欺骗’吧。”

岸田文雄首相(自民党总裁)在11月1日的记者会上强调了基于众议院选举谋求改宪议论的想法:“为了修改作为党是的宪法,我们将竭尽全力。我们将超越执政党和在野党的界限,加深讨论,争取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

应该说,日本修宪已经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程度。虽然如此,日本修宪仍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综合日本媒体报道,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有:

1,自民党重视设立紧急事态条款和明确自卫队,而公明党对任何一方都保持消极态度。执政两党如何达成一致,需要时间;

2,关于改宪内容,修宪势力内部意见也参差不齐;

3,虽然岸田首相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明确表示“力争在任期内实现改宪”,但其真实想法上不清楚。例如,岸田首相在众议院选举的选举战中几乎没有提及修宪议题,在11月1日的记者会上,他也表示了“重视国民理解”的想法,说“为得到国民的理解,也会好好进行活动”。这就是说,关于修宪,岸田的言论与行动有温差。

据媒体报道,在自民党内部,也有人主张,为应对疫情再扩大,应该加强国会功能意思是国会应该更关注防疫。面对明年夏天的参议院选举,党内也有呼声要求“与其修宪,不如把政权的力量首先用在争取参议院选举的胜利上”。

修改和平宪法,关系到日本的前途,更会对东亚的地缘政治产生巨大影响。日本这次修宪能走多远,值得密切关注。
作者:张可喜(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