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1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离世已经整整4个月了,但是他留下的政治遗产—推进日本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构想,被炒得沸沸扬扬。岸田文雄首相自去年执政以来,围绕前任留下的这一课题组织研究讨论,准备纳入年内计划完成修改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防卫计划大纲》以及《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这一概念虽然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是鸠山一郎内阁和岸信介内阁执政时期提出的。但是,如此全面、深入、具体的讨论并要将其付诸实施尚属首次。第二次执政后的安倍晋三,充当了这一构想的推手,被称作始作俑者一点也不为过。

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就任首相,其施政纲领是修宪、扩军以及走正常国家道路。执政期间,他全力以赴推进修改和平宪法,鼓吹日本周边安保形势严峻,宣扬“中国威胁论”,声称朝鲜频繁发射导弹威胁日本安全。但是,直至其2020年8月再次宣布因病辞职,“修宪”目标依然未能实现。取而代之的是,安倍捡起了昔日“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的构想,走捷径以达到其复活军国主义之目的。安倍对构想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解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他强调不仅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而且要具有对敌方的“抑制力”,所谓“抑制力”比打击力更具有“杀伤性”,即将敌方一举歼灭。按照安倍的设想,日本拥有对敌方基地的打击能力,意味着完全突破和平宪法第九条规定的日本不能拥有军队和交战权。如今整个日本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构想满城风雨,这与安倍下台前后不遗余力地推进不无关系。安倍作为该构想的推手并非与生俱来,先后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次接触要求研究

安倍第二执政不久,2013年6月11日时任自民党安全保障调查委员长岩屋毅,和国防工作组长中山泰秀前往首相官邸,向安倍首相提交了有关修改“防卫计划大纲”的建议书。该建议书提出鉴于朝鲜的核开发,日本政府应该研究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的构想。安倍首相当即指示:“这件事情很重要,应该加以研究。”安倍执政后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第一反应是非常重要值得研究,从根本上讲它与其推行的修宪目的非常吻合。上个世纪50年代他外公岸信介执政时,曾经提过同样的概念。当时,安倍年幼应该对此没有什么印象。1970年10月,日本“防卫白皮书”首次提出“专守防卫”的概念,这是依照和平宪法精神制定的被动防卫的战略,在日本遭到攻击时才使用军事手段。“专守防卫”成为原则共识深入人心,包括安倍在内的日本政治家深受其影响。时任防卫相的小野寺五典,代替安倍首相在公开场合表态,“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在法律上不存在问题,但我深知这个问题需要多方进行讨论,慎重研究,谋求邻国的理解。”

第二阶段公开表述自相矛盾

2017年3月31日,安倍首相在参院会议上,针对自民党日本应拥有“攻击敌方基地能力”的提案提出不同意见,声称自卫队既没有相关军事装备,也没有拥有该攻击能力的计划。他还强调,自卫队不具有军事进攻能力的装备和行使自卫权的主观意愿。日本攻击敌方基地能力仍然依附于美国,且没有拥有装备体系的计划。但另一方面安倍却称,在日益严峻的安全环境下,为保护国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加强美日同盟,不断探讨加强自卫能力建设。一旦遭受外国导弹攻击,在别无它法的情况下,从法理上应认可日本攻击敌方核基地。从安倍前后矛盾的语言表述看,此时的安倍首相依然“沉浸”在“专守防卫”的原则之中,对上述构想刚接触,思路紊乱,处于自相矛盾之中。即使内心萌发了主张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的火花,表面上依然扮演着“专守防卫”的角色。自民党内部也分成两派,一方面向政府提交推进该构想的提案,另一方面有人持反对立场。担任自民党安全保障调查会长的前防卫相中谷元向媒体强调“宪法上也是允许的”;安倍在国会上就对敌基地攻击反复否认,称“美日职责分工中依靠美国的攻击力,没有考虑改变分工”;曾对拥有该能力态度积极的防卫相小野寺五典也不提一贯主张,与安倍保持步调一致。在围绕建议方案的讨论过程中,有议员对写入该内容提出要谨慎行事的意见,以免招致“专守防卫”政策已经转变的误解。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需要大规模装备体系,不仅包括远程巡航导弹,还有锁定他国导弹基地的侦察卫星、让对方防空雷达失灵的电子攻击机等。因此自民党内有人表示,进行讨论本身会形成对外牵制,但实际付诸实施并不现实。

第三阶段幡然醒悟着手推进

安倍明确主张和着手推进日本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构想,是在他临近第二次辞去首相职务之际。2020年8月31日,日媒援引多名政府相关人士的消息称,虽然已经宣布辞职,但首相安倍晋三基本决定在任期内敲定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这一方针,已向执政党干部传达此事。8月28日,安倍在宣布辞职的记者会上就安保政策的新方针强调:将迅速开展执政党协调并具体化,在新方针中关于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的汇总,按照自民党的建议将其定位为在对方领域内拦截导弹的能力,制定写明“年内讨论具体装备”的方案。计划在新首相上任后,于年内对防卫力建设指南《防卫计划大纲》和《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稍做修改,拟把力争年内修改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推迟到第二年。此间,日本防卫省宣布,将停止原计划部署在秋田县和山口县的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安倍就此提出替代方案,包括增加海上自卫队“宙斯盾”舰,或者在陆上设置高性能雷达、从搭载导弹发射器的护卫舰或海上平台进行导弹拦截两种方案。由此可见,安倍对日本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构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很有必要加以推进,可惜自己马上就要下台了只好拜托下届首相代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接替他首相职务的曾任安倍内阁官房长官的菅义伟根本不买他的账。2020年11月4日,菅义伟在国会发言时称,前首相安倍晋三有关保留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的谈话,未通过内阁决议原则上对于现在的内阁没有效力。

第四阶段卸任首相全力推进

安倍辞职之后,是因为有了足够的时间,还是对构想有了深刻的认识,抑或无官一身轻口无遮拦也无妨不得而知,他比在任何时候,更加积极,更加努力推进上述构想。不仅如此,而且对构想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有所拓展。2021年11月,安倍在演讲中表示日本拥有对敌方基地攻击力,不仅限于敌方基地,作为“抑制力”应具有打击能力。所谓“抑制力”,就是让对方觉得一旦对日本动手就会遭到痛击。美国是用导弹防卫方式保护美国本土,然而日本利用反击能力是要歼灭对手,这才称得上“抑制力”。所谓歼灭,就是“斩尽杀绝”,彻底消灭的意思。安倍一直在寻求日本与美国同样的“抑制力”,也就是说不限于对敌基地的“反击”,而是要对敌方实施毁灭性、报复性的打击。自民党建议总体思路与安倍主张如出一辙,不限于对敌方基地的打击,还包括对敌方“指挥控制功能”等设施即政治中枢的打击。安倍对构想的理解和解释,远远超出了当初讨论涉及本国防卫的个别自卫权时,将打击敌人基地定义为破坏企图进攻方国家的弹道导弹基地,现在的概念与原先讨论的内容大相径庭,变成深入侵犯敌方国家的政治中枢,不仅要打击敌基地,而且还要先发制人。

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安倍如同打了鸡血,到处鼓吹“中国威胁论”、声称日本应增加防卫费,要求修改日本宪法第9条。2022年4月3日,安倍晋三在山口市发表演讲,竟然声称打击对象“没有必要局限于军事基地,应该将对方政治中枢也纳入打击范围。安倍还主张,将日本防卫费提升至占GDP2%的水准,2023年度有必要确保约6万亿日元的预算。他声称,类似俄乌局势,当军事平衡被打破时会引发意外冲突,日本应增加防卫费,以避免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6月12日离其被枪杀不到一个月,安倍在大阪市发表演讲时声称,对敌方导弹发射基地等进行攻击的能力即“反击能力”,也就是打击能力。日本拥有“打击能力”理所当然,这是时代的需要,不是说想要发动战争。他还称:如果我们日本不获得打击能力,美国将会面临是否行使打击能力这个问题。日媒解释安倍这句话的意思是,拥有“打击能力”将意味着日美同盟能够得到强化。此外,安倍还提及北约要求成员国的军费达到或超过GDP的2%,它将逐渐成为国际标准。

安倍的过激言论遭到日本国内有识之士的反对,日本国民受到“安倍经济学”的折磨深受其苦,安倍还在继续作孽落井下石,实在不应该。有人警告称,日本因为“安倍经济学”正在走下坡路,下一步因为“安倍战争学”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灭亡。也有网友认为,日本扩充军备只会引来对方也扩充军备,军备竞赛的结果只会导致战争及死亡。安倍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如果拥有投票权的日本国民不向这个人肆无忌惮的言行说‘NO’,最后牺牲的将是日本国民。

综上,安倍从初次接触拥有对敌方基地攻击能力构想,到作为推手推行构想实施经历了短短几年。安倍推行修宪未能如愿,改成通过解释宪法解禁行使集体自卫权,给实施上述构想披上合法的外衣,以走捷径的方式实现军国主义复活的目标。现在他死了,但留下的政治遗产—推进构想正在继续。岸田首相继承其衣钵,正沿着安倍指引方向向前迈进,修改《国家安保战略》时将该构想纳入其中;引进和研发装备体系将构想落到实处;重新解释宪法使日本入侵他国具有“合法性”;计划在未来五年内防卫费增加一倍达到GDP的2%,如此等等。究竟是如安倍所言,日本增加防卫费以避免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还是日本增加防卫费用,为了强军战胜他国,重走侵略的老路。答案肯定是后者,无须赘述。
作者:郁志荣(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