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于中印关系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它见证了中印关系从对峙到对话、从冷漠到回温的趋向性变化。
众所周知,2020年6月,中印边境前沿部队在两国边界西段的加勒万河谷发生剧烈冲突,双方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伤亡。此后,双方分别在海拔高达4000多米的拉达克地区集结大量兵员,总规模达到十万以上,并且前置重型武器装备,强化沿边地区的备战部署,加快边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勒万河谷事件造成两国关系的急剧降温,高层政治往来基本中断,经济合作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关系出现高度紧张,文化交流几乎完全停止,多条直航航班取消,新闻记者全部撤回。印度各种媒体充斥着敌视中国的氛围,攻击中国是印度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指责中国边防部队侵占印度领土,号召抵制中国商品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公民赴印签证需要层层审批,即便学术交流也不能幸免。中国投资需要额外的安全审查,投资不仅受到严格限制,中资企业员工也无法获得进入印度或再入印度的签证。印方还对小米、Oppo、Vivo等电信、机械制造和采矿等企业及其经销商进行突击税务审查,并封禁了TikTok、WeChat、UC浏览器等超过200个中国手机应用程序。印度刻意打压中资企业,“去中国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风潮,公平经商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对此,中国国内媒体针对性地发表评论,阐明中国的主张和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当然,也有中方媒体弥漫着对印度的戾气,对印度的报道和评论失之偏颇。一些网红大咖也利用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不负责任地发表似是而非、甚至罔顾事实真相的评论。显而易见,这些状况违背了两国的根本利益,不符合广大民众的内心期待。
为了防止边界局势恶化,两国在军长级别上进行了20多轮会谈,边界问题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也进行了很多轮次的会谈,为高度紧张的边境态势降温。不可否认,这些工作和努力避免了边界对峙的继续以及逐步在军事上脱离接触,缩小了分歧,扩大了共识,缓解了边界的对峙与紧张,但总体上进展未尽人意,边界前沿地区没有真正实现和平与安宁。
今年春天,莫迪总理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强调,“印中关系很重要,它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双边互动的异常情况可以被抛在身后”,“中印关系的稳定不仅对印度和中国很重要,对整个地区和世界都很重要”,“我相信我们需要尽快解决边界上的长期问题,以便在未来避免双边互动中的一种现象历史性重演”,这些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柔性态度得到中方及时、积极的回应。两国间的外交互动出现新的局面。
10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俄罗斯喀山举行金砖国家峰会期间进行正式会晤,一致同意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印关系,不让具体分歧影响两国关系大局,共同为维护地区和平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推进世界多极化做出积极贡献。这次会晤在顶层决策层次校正了双边关系前行的方向,为双边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注入了巨大动能。
11月18日,中国外长王毅在里约热内卢会见印度外长苏杰生,表示中印关系重启再出发,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全球南方的期待,也符合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双方要落实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通过对话沟通增加互信,秉持诚意妥处分歧,推动两国关系早日重回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苏杰生外长也认为,中印之间共识大于分歧,利益大于争端,应以战略眼光看待双边关系,更积极地处理有关问题。
中印双方高层发送的这些积极信号表明双方对转圜关系的强烈意愿。经过几个层次的互动,终于有了人们期待已久的成果。
12月18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在北京进行会晤,中国国务委员、外长王毅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就边界问题举行实质性讨论。双方达成了各方关注的“六点共识”。“六点共识”主要涉及到边境、边界、涉边问题等几个方面:即边境地区应该采取进一步管控措施,包括在军事领域减少相互猜忌、加强信任措施的互动,维护好和平与安宁;边界争端应遵照2005年双方达成的“政治指导原则”,寻求公平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确定下次“特代”会晤明年举行;对涉边的来华朝圣、跨境河流报汛、乃堆拉边贸等将采取积极措施。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双边、地区和国际问题广泛交流意见,表达对稳定、良好关系的期待。当下,按照双方商定的解决边界问题思路而采取的行动已经迅速实施,而且效果良好。
可以有充分的理由预计,中印两个人口超级大国的关系将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从印度方面来看。印度的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大量外来投资,特别是在西方对印投资意愿普遍较弱的情况下,中国的投资与技术更显重要。尽管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表明,未来几年其速度将有所减低。对于莫迪的第三个任期来说,经济发展是其处理国内事务、党派关系和争取民心的最大资本,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断链显然是不明智的。正如莫迪所说,“印度无法承担与中国进行重大冲突的代价。尤其是考虑到当下印度正力争成为五万亿美元经济体,印度并没有进一步升级与中国矛盾冲突的打算”。
印度一直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大国地位,进入国际社会的“贵宾席”,寻求成为世界上的领导型国家(leading country),这就需要来自中国的支持与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常之一,是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也是南方国家的重要力量。因此,改善对华关系是势所必为的选择。
边界地区的冲突和摩擦给印度带来军事斗争的巨大压力和军费开支的超常花费,造成政府财政支出捉襟见肘的窘境。双方边防一线部队脱离接触并寻求边界问题的解决,无疑将极大地改善双边关系的气氛,减少非常规国防开支,无疑是符合民意和自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另外,影响中印关系的重大外部因素都在发生或正在酝酿变化,中美关系、印美关系面临不少不确定性。中俄关系的紧密程度也是促进中印关系的有利因素。印美关系发展将随着中印关系的改善而减速,双方之间的裂隙将更为明显。俄罗斯方面已经对中印达成“六点共识”表示欢迎的态度,认为这是积极的进展。印度把俄罗斯视为“可以信赖的朋友”(莫迪语),俄罗斯把印度视为“天然的合作伙伴”(普京语)。这种关系无疑对中印关系的改善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正在追寻自己的百年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需要处理好与近邻的关系。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遇到不少挑战,需要不断挖掘国内市场,并不断开拓和扩大国际市场。印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消费能力出现跃升势头,对华合作意愿开始上升。因此,改善双边关系并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情理之中。
当前国际形势面临着变乱交织的局面。人们衷心希望,中印两个人口大国能够和平共处,相向而行。中印双方应珍惜两国关系来之不易的改善势头,继续推动彼此互信,逐步积累善意,加强各领域交流,为最终解决边界争端奠定必要基础。
作者:马加力(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