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专家 > 孙光英 >

孙光英:永远怀念战友邵云环


 

23年前的1999年,当地时间5月7日晚,在新华社古巴分社工作的我,正在接待来访,忽然我驻古巴使馆来电话,说据外电消息,北约轰炸了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人员伤亡,古巴外交部要了解情况,问新华社对此事是否已经报道?我赶紧查阅我社中文大广播,当时尚未看到有关消息。情急之中,我立即给南斯拉夫分社打电话,对面传来了分社首席记者杨成明同志悲壮的声音···

他说,北约用三颗导弹袭击了我驻南斯拉夫使馆,馆舍损坏,人员有伤亡,其中有我们新华社的同志。当时我心中一惊,会不会是邵云环?因为她的爱人曹荣飞在使馆工作,她在临去南斯拉夫的前一天还和我说起过到那里以后是住在使馆还是住在分社的事。我的心一直紧张着,不知她怎样了?我没敢再问,撂下听筒,心中暗暗祈祷着。不一会儿,新华社报道了这一事件和邵云环等三位中国新闻工作者不幸殉难的消息。

我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我2月份回国休假返回古巴刚刚一个多月,在我这次回国期间,只要去总社,总是和云环在一起,我们一道参加了新华社1999年工作会议。她向我介绍了这两年我在国外分社工作期间国内的情况以及社里的许多情况。作为新华社为数不多的驻外女记者,在总社,又都在参考消息编辑部工作,志同道合,使我们的共同语言特别多,每到一起都有说不完的话。在她去南斯拉夫赴任的前一天,我还去和她告别,相约回国后见面,怎么一下子就走呢?

十多天过去了,我仍然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5月17日,我写了一篇文稿《悼云环》,发给了参考消息编辑部。在那些日子里,我在忙于报道古巴对北约这一罪行的强烈反应的同时,眼前总有云环的身影,我们太熟悉了,我不相信她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邵云环是3月15日离开总社去贝尔格莱德分社赴任的。她去南斯拉夫,我回国休假也很快要回古巴分社了。一别又将是两年,真是依依不舍。3月14日我去和她告别时,她说她的行李都已打好了,仅托运的就有七件。我说你这是把家都搬去了,她说,全家人穿的用的全带了,家里就剩下些家具和书了。南联盟局势一直紧张,西方大国随时都有武力干涉的可能。在这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我说,看来你是准备在那里长期战斗的了。

我们谈起了科索沃局势。云环是南斯拉夫问题专家,对那里的情况了如指掌,谈起来如数家珍。这些年来,她为《参考消息》和国内其他报刊写过很多有关南斯拉夫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于广大读者以及研究人员都十分有价值。在我们讨论南联盟的形势时,云环对英雄的南斯拉夫人民充满敬佩和感情,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插手干涉科索沃局势的行为和目的,十分气愤,说话时眉宇间洋溢着一股凛然正气。

我们天南海北聊了很多。在我所认识的女同志之中,邵云环是事业心和能力最强的之一。她是第二次出征南斯拉夫。第一次去南斯拉夫分社工作,回国后就到俄文东欧编辑室工作。不久被任命为编辑室副主任,并且担任了参编部党委委员。我和一些女同志都很高兴,认为她是我们的杰出代表。后来云环又调到参考消息担任3版负责人。我比她先到参考消息,知道当编辑和翻译是两回事儿。对于一个外文干部来说。从翻译室到编辑室,而且一下子就当“版头儿”,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她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她深厚的新闻和知识功底,我由衷的佩服。

在参考消息工作期间,尽管班上发稿任务很重,但是她从来没有忘记南斯拉夫。在下班后回家的路上,总是看到她带着一提包的外文书报。她说这些材料要及时看,否则就会过时,另外还有一些杂志的约稿要去完成。

邵云环既是事业上的女强人,又是一位道地的贤妻良母。她爱人也在国家机关工作,是一位事业上的强者,为了保证他事业上的发展,云环在家庭中总是承担主要家务。丈夫经常出差,有时甚至一去数月半年,教育抚养儿子的重任就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每天回家下班除了带回报纸之外,重要的是还要带上一些蔬菜熟食,说是给儿子曹磊买的。爱子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在一起谈工作,谈家庭,也谈到了人生和价值观。她说到我们女同志,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我们要自尊自强。

我在悲痛中想了很多。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交往至今历历在目。云环,你没有离开我们,你活着,杰出优秀,留下了闪光的人生。你走了,是牺牲在美国霸权主义者的炮火之下,为国捐躯,光荣而伟大。只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对美国及其北约暴行所表示出的愤怒和声讨,就可以知道三位中国新闻记者的血没有白流。你们用生命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亡我之心不死,始终与中国为敌,我们不能对他们有丝毫幻想。中国人只有自强不息,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才能不受列强的欺负。

 

云环,全中国人民愤怒的吼声,你听见吗?你用鲜血,唤醒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你人虽然离去了,但是给国家留下了巨大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人民都会永远记住你,怀念你,我们将永远和你在一起。云环,你安息吧!
作者:孙光英(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