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专家 > 沈孝泉 >

沈孝泉:法国出任欧盟轮值主席,抱负不小担子不轻


 

法国将从2022年1月1日起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为期半年。马克龙总统不久前就法国担任轮值国期内所制定的目标进行了全面阐述,应当说,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环境下,法国的抱负虽然不小,但这副担子也的确不轻,充满了挑战。

欧盟是欧洲主权国家综合体,它的领导机构是由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组成的。欧洲理事会设立欧盟轮值主席国制度,由现在27个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轮值主席国的元首或政府首脑担任轮值主席。由于各国影响力不同,轮值主席国的轮换也就出现了“大年”和”小年”之分,如果是法国、德国这些欧洲大国担任,可称“大年”,因为它们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可以在担任主席期间推动欧盟做出重大决定或促使欧盟某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如果是小国担任,就可能无所作为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各成员国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大年”。

明年上半年正是期望极高的“大年”,因为轮值主席国是法国,而法国也把13年半才轮到一次的轮值主席国当做展示外交能力和推动欧盟一体化前进的重要机会。更何况,明年是法国5年一次的总统大选年,如果马克龙总统争取连任的话——这种可能性极大——,马克龙势必极尽全力使法国在推动欧盟一体化中取得成就,为其总统竞选获胜增添一臂之力。

12月9日,马克龙召开专门会议阐述法国担任轮值主席的计划和设想。他说,法国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将围绕欧洲的复兴、强大和归属感三个重点展开工作。法国的首要目标是让欧洲从内部合作走向对外强大、拥有更大主权,为此将推动“欧洲战略主权”建设,特别是在欧洲共同防务政策方面取得具体进展。马克龙指出,目前欧洲的长期安全依赖于与美国的同盟,但“我们的安全也不可避免地取决于欧洲人更多的自主行动能力,欧洲人必须加大军事开支”。

可以看出,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工作重点是围绕“欧洲战略主权”(或“欧洲战略自主”)这一目标展开的。这一目标的提出是和最近几年跨大西洋两岸关系事实上的破裂分不开的。奥巴马总统执政时,美国战略再平衡,把战略重点从欧洲转向亚洲,欧美关系出现裂痕。特朗普执政四年,欧美关系坠入谷底,德国总理默克尔说“美国不再值得欧洲信任了”。马克龙对特朗普“美国优先”侵害欧利益的一系列做法表示极大愤怒,并明确提出“欧洲战略主权”的主张。拜登上台后,实行“美国回归”欧洲的政策,欧美关系稍见缓和,但是美国把自身利益置于欧洲盟国利益之上的做法并未改变,特别是美英澳组建AUKUS,美国从法国手中抢夺了向澳大利亚提供12艘常规动力潜艇的大合同,使得法美关系再次陷入危机,这场冲突至今没有完全平复。因此,在法国看来,美国无论何人或何党派执政,美国同法国和同欧洲的关系都不会回到二战后的正常状况。美国不可能再是欧洲的可信赖的盟友,欧洲必须丢掉幻想,尽快实现自己的自主防务计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龙把“欧洲战略主权”视为欧洲的当务之急。

然而,实现“战略主权”的目标并非易事,这也是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最大的挑战。阻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美国和北约。欧洲建立自主防务、组建欧洲军队,显然与美国主宰欧洲安全事务是背道而驰的,因此,长期以来,美国虽然不明确反对,但通过欧盟内部的反对派英国的掣肘,以及德国的怀疑和犹疑态度,使得欧洲防务计划迟迟不能取得进展。英国“脱欧”后,德国态度更加倾向于法国,欧洲防务计划的阻挠因素减少。一个更加积极的因素是,因潜艇合同事件造成法美冲突后,拜登为了平复法国的愤怒做出来“重大让步”, 其中最重要一点是不再反对欧洲自主防务计划。当然口头承诺(这些承诺白纸黑字地写在拜登和马克龙会谈的联合公报上)是一回事儿,落实承诺则是另一回事儿。再有,北约是二战后欧美之间建立的安全纽带,美国通过北约向欧洲提供保护。欧洲自主防务计划势必对北约造成不利影响,北约担心欧洲防务计划最终会取代北约,因此表现十分敏感。针对法国有意推动“欧洲战略主权”,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巴黎与法国官方接触后强调:“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能力,而不是争夺能力的新结构。”法方解释说,欧洲建设防务支柱是对北约的补充,而不是削弱北约,更不是取代。

法国推行“欧洲战略主权”同样来自欧盟内部的阻力。在欧洲安全问题上,欧盟始终存在新老欧洲之间的分歧,老欧洲指法德等西欧国家,新欧洲指后来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双方对待美国的态度不一,老欧洲的独立倾向较强,试图在美国主导的北约之外,建立欧洲防务支柱,以便维护自身利益,在老欧洲中,这一独立倾向法国就是典型。新欧洲国家都是在冷战结束后从解体的苏联独立出来或原苏欧阵营分离出来的中东欧国家,这些国家对俄罗斯的戒心很大,对美国给予安全保证寄于极大的希望,因此新欧洲对于欧洲自主防务并不积极,甚至担心这将会惹恼美国。因此欧盟内新欧洲成为欧洲防务的主要障碍。如果说,前些年新欧洲的反对还不算强烈的话,那么随着特朗普政府在欧洲“轻西重东”方针的实施,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得到美国的更大扶持,而特朗普却在德国部分撤军。另外,中东欧与俄罗斯的对立进一步尖锐,今年春天,波兰、捷克和波罗的海三国等8个国家相继与俄罗斯爆发“外交官驱逐战”,得到美国的全力支持,这表明中东欧的势力在持续增长。最近波兰因国内司法改革遭到欧盟的谴责,导致波兰与欧盟翻脸,这表明中东欧在欧盟成为难以驾驭的“反对派力量”。欧盟的主流派希望把俄罗斯纳入欧洲的安全范畴,马克龙呼吁在欧洲安全方面继续与俄罗斯接触。他说,如果无法逐步恢复与俄罗斯建立信任的政治愿景,就无法为欧洲民众建立起真正的国防和安全。由此可见,欧盟内部在安全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如何弥合分歧、寻求各方可接受的方案,这将是摆在马克龙面前极大难题。

马克龙面前另一大难题是如何摆脱美国的胁迫,引领欧盟制定对华的统一立场。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对中国施加压力挑起全面事端,引起中国的反抗,导致中美关系急剧恶化。拜登上台后继续其前任对华立场,并采取结帮拉伙搞小圈子试图围堵中国,欧盟正是美国拉拢的主要对象。欧盟同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是经济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面对中美竞争加剧,欧洲正处于同美国和中国关系重新定位的时刻。马克龙曾提出在中美之间“不选边站”的原则,他说法国和欧洲“不要成为中国的附庸,也不要与美国结盟”。但是,今年以来,中东欧一些国家在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政府的底线,立陶宛允许台湾当局在立陶宛设立“台湾办事处”,公然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最终导致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倒退为代办级。捷克等其他中东欧国家也与台湾拉拉扯扯。“17+1”机制是2012年中国同中东欧为促进经济合作发展而建立的重要平台,多年来,双方合作成果突出,互相受益。但是今年年初,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等降低了参会的规格,5月立陶宛悍然宣布退出这一机制。这些迹象表明,欧盟内部在对华立场上存在严重分歧,而这种分歧的背后明显有美国的恶意操弄。法国要推动和主导欧盟在对华政策上采取一致立场,这的确是个严峻挑战。

当前,马克龙踌躇满志,不仅制定了未来半年的工作纲领,而且借德国更换政府之际与德新总理朔尔茨进行磋商,以便重新启动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法德轴心”。最终成功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作者:沈孝泉(新华社研究院研究员,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