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专家 > 王海运 >

王海运:“丝路经济带”——贯彻新型义利观的大手笔


 

 

来源:《欧亚经济》2014年第4期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访问中亚国家时提出的中国对大中亚国家经济大合作的战略构想,是新形势下中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同时也是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大动作、贯彻新型义利观的大手笔。

  构想提出后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国家的广泛响应。由于习近平主席对构想内涵的解释比较原则,作为国家元首的演讲也不可能对此作出详细阐述,政府有关部门亦未来得及充分阐释,各方解读出现不小差异。因此,欧亚问题研究界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和解读。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谈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及,这是一种“创新合作模式”,要从“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做起,“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根据习近平主席的解释,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基本内涵,大体可从以下方面去理解:

  这是一个基本框架。首先制定一个框架,然后逐步充实具体内容,是中国战略谋划的习惯做法。由于是对外经济合作构想,需要与可望纳入这一“经济带”的主要国家,首先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进行沟通,并且根据其需求和愿望进行调整,以相互对接、协力推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很难从一开始就提出系统的战略规划。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导者、推动者,而不是包揽者、领导者。丰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应是所有有关国家的共同任务,因此,中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提出面面俱到的合作规划。但是,不能长时间停留在原则性构想阶段,以免被外界误读、误解,或者被别有用心者曲解。

  这是一个经济大合作的构想。既然是“经济带”,理所当然应以经济合作作为基本内容,涵盖多个经济领域的合作,并且遵循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当然,如此大规模的经济合作离不开政治关系作为基础,离不开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提供支持。而且,经济合作必然产生政治影响,包括密切国家关系、促进有关国家通过发展经济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合作也必然带动人文合作,深化有关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因此,习主席提出通过推动“五通”,“全面加强务实合作,将政治关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促使地区各国成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好伙伴”。按照笔者的理解,还应进一步将整个大中亚地区连接成为一个新型地缘经济板块,为新兴国家的崛起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而集结起一支新兴地缘政治力量,共同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构建。

  这是一个“经济带”而非“经济区”合作构想。在国际经济合作安排中,“经济带”与“经济区”存在较大差别。“经济带”近似于“经济圈”,有关安排不追求“紧密型经济一体化”;而“经济区”大多构成较为紧密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关系,并且需要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经济带”的开放性、灵活性远高于“经济区”,宜双边者则双边、宜多边者则多边,以双边促进多边、以多边带动双边,自愿参与、协同努力。“经济带”的内涵也非常丰富,不是某一领域、单一项目的经济合作,而是多领域、多项目的经济合作。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而言,重点应是沿途国家需要、中国能够提供支持的经济合作项目,例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金融投资、商品贸易、资源开发、科技研发等。

  这是一个以广义上的“路”为重点的合作构想。“路”是关键词。这里所说的“路”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对古“丝绸之路”的复兴与发展,是利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油气管道以及航空、互联网、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等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的多维、多向的道路、信息、能源互联互通网络,其覆盖区域也更加广阔。用习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交通便利化”,“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其目标应当包括:极大地提高物流速度,扩展物流空间,降低物流成本,密切相互经贸关系;实现亚欧大陆两端国家从太平洋到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直接联通,为亚欧大陆腹地国家东出太平洋、南下印度洋、西达大西洋提供便利。 这是一个覆盖古“丝绸之路”沿途主要地区的合作构想。古“丝绸之路”有多条路线,主要覆盖亚欧大陆中部地区。从现实可能及中国战略需要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重点也应是亚欧大陆中部地区,即大中亚地区、中国西部大周边地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所在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具有排他性,欢迎区域外国家提供支持、参与共建;但是吸收哪些区域外国家参与,必须以沿途国家的需求作为基本考量,而不能盲目吸收区域外国家参与,更不能允许某些区域外大国以参与为名进行搅局。当然,从长远发展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必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向亚欧大陆更广阔的空间扩展。

  这是一个秉承“丝绸之路”精神的合作构想。古“丝绸之路”所形成的“和平、合作、和谐”精神,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观,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通过血与火的宗教东征和殖民战争所开辟的掠夺、奴役、压迫之路完全不同,与霸权国家所力推的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深层目的的类似计划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丝绸之路”精神符合21世纪“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时代要求,甚至可以视其为西部大周边国家的“普世价值”。“丝绸之路”精神与“上海精神”所倡导的“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理念完全相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弘扬“上海精神”、促进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