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专家 > 叶志雄 >

叶志雄:郑永年称中国在“反西方”--《凤凰周刊》专访稿读后感


9月25日是14亿中国人民欢庆‌‌华为‌‌高管孟晚舟‌‌,被美国‌‌政治迫害由加拿大非法拘禁1028天后胜利回归祖国怀抱的日子。‌‌笔者偶然在网上看到郑永年先生近日接受《凤凰周刊》专访的谈话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标榜“民主、自由、人权”的美国教师‌‌爷‌‌刚刚摆脱“烫山芋”,‌‌这位貌似苦口婆心的中国问题学者,又“纯属巧合”地来“助教”中国:不该“反西方”!

郑先生的访谈同他的不少文章一样,有个显著的特点:一派客观公正学者风范,讲了人们熟知的不少实话、好话和正确的话,然后夹杂有害的观点来指点国人“迷津”。此次访谈更为委婉曲折、晦涩难懂,又似乎一片热忱、恨铁不成钢。读者冷不防就会中招还叫好!

 

(一)标题的“艺术”。

这篇访谈的题目是:“中国应如何打破美国包围圈”。乍一看来,自然认为是站在中国立场、爱国立场讲话。然后读者就会从正面去拜读他的“教导”:不该“反西方”!正如某些“郑粉”支持他的“不斗气”一文说,中国外交确实不该“斗气”。殊不知这是个招数,先抹黑中国抗霸正义斗争为“斗气”,然后理直气壮、居高临下批判说不该“斗气”!

(二)中国“反西方”之说是强加之罪 。

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通话。习主席明确指出:“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中美对抗,两国和世界都会遭殃。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 中国“反西方”之说,不攻自破。

其实郑先生既然在访谈中承认美国搞反华“包围圈”这一事实,怎么又将中国应对美国霸权主义围堵、遏制和打压,说成是“反西方”呢?

(三)“反西方”罪名怎样出炉?

访谈推销中国“反西方”说的手法相当曲折高明。首先认定“当前(中国)舆论场上有反西方的情绪”,而这“是毫无理性的”,然后他确认有“中国反西方的印象”,又声称这“完全是追求流量的自媒体故意夸大和引导的。”

铺垫之后,其本人便直接指责中国“反西方”了,他直白说,“由于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作祟,反而容易在国际战略上犯忌讳。”他批评说:“身为大国却持小民心态,说明我们还没有走出近代以来的受害者角色。”(请问,中国如今没有“受害”么?)

郑先生居然引用所谓“网上段子”挖苦说:“现在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非中国。”太晦涩了!不如直白讲:“当今中国已经在世界彻彻底底孤立了!”且不说网上有无此段子,道貌岸然的中国问题专家如此引用,是否有点图一时痛快而有失分寸了?

当然,这从他对总体形势的判断不无关系。例如,他认为被世界媒体公认焦头烂额的拜登政府“仍有条不紊推进印太战略”,东南亚国家“只能跟美国走,别无选择”,美国(有关新疆“强迫劳动”“种族灭绝”的世纪谎言)“成功地把文明冲突转到中国”,“导致很多伊斯兰世界的人都在针对我们。”如此等等。

接着,他得出结论:无论中国、美国、欧洲乃至阿富汗,“所有的愤怒都源自内部。......中国的愤怒也是源于自身的社会问题。”此话何等晦涩!不知想说出什么看法。笔者不禁联想到美籍华人“学者”章家敦10多年前抛出的臭名远扬的书:《中国已经崩溃》!

(四)为何说“反西方”,不是仅仅“反美”?

美国迄今是西方“老大”,所谓“反西方”自然包括“反美”。某些西方国家在美国煽动与压力下,也有遏制中国的言行,中国也有相应的反制。恰恰在这种情势下诬称中国“反西方”,岂非误导而火上加油!好在实际上办不到。中国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和支援全球抗疫等举措,日益深入人心并有了举世公认的实际成果。

(五)与拜登对华政策新动向“巧合”?

9月21日,拜登总统在76届联合国大会上亮相讲话。他声称不寻求“新冷战”,但坚决“激烈竞争”。从这次讲话及其执政团队的系列言行,便可感知拜登对华政策的新动向:继续推行“竞争、合作、对抗”,并以对抗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的“三合一”政策;迫切要求中国在美国加紧打压下尽快配合舒解美国经济、金融、抗疫、气候、伊核、朝核等一系列需求;要求中国承诺在美国加紧对抗情况下必须“克制”,避免两个核大国发生全面战争,即中国必须遵守“护栏”(Guardrail)。

郑先生在访谈中心领神会或者“纯属巧合”,提出“竞争、合作、对抗与不冲突”的“四合一”。他把对抗拆解为“可控对抗”与“不可控对抗”(即冲突与战争)。他主张中国应容忍(克制应对)“可控对抗”,对美国“照样合作”,包括“开放”与遵守“规则”;“在发生冲突的领域也要及时刹车”,绝不能有“不可控对抗”!他甚至声称,“中国还不是大国”,中国只有经历了(容忍了)他构想的上述所谓“大考”才能成为大国!然而,世人都知道,当前恰恰是中国在等待着美方对中方提出的“两份清单”和“三条底线”交出确有诚意的答卷。

(六)爱国学者的担当。

据说郑先生是“北大”高材生,又赴英美留学多年,并长期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还是一位“多产”学者。笔者老朽,也没有什么自媒体可刷流量,唯有拜读大作,随手写个读后感,以资学术交流。

据说郑先生依然持有中国护照,是中国人的中国问题学者。中国学者自然应该是爱国学者,这和“爱国者治港”同一道理。在世界百年大变局的当今,在祖国处于民族复兴、和平崛起遭到世界霸主美国空前打压的关键时刻,见证历史的爱国学者应有揭示真相的历史担当。

学者爱国,更不意味着要求“盲从”。所谓中国智库“有库无智”之说,纯属误解和污蔑。重要的是警惕西方意识形态偏见与价值观(包括新闻观)的不良思维与观点影响。这样才能对国际形势(包括对祖国中国),做出实事求是、客观真实的正确研判。一孔之见,仅求共勉。
作者:叶志雄(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原新华社高级记者、常驻联合国首任记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