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占得先机,于2022年初,拟制了新的国防科技战略,企图从实践层面大力推动前沿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在针对军事大国的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中占领先机,继续称霸世界。未来,美军将继续“穷兵黩武”强力推军力的全面转型,不过,这也同时意味着,美军只能在武器技术制胜的迷途越陷越深。
美军军事科技战略充满武器技术制胜思想
美国媒体的一篇报道称,美国国防部负责研究和工程事务的一位副部长表示,美国要想在“大国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必须在新兴科技理念和应用上先行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美军的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使之成为不可被占用的劲旅。为此,美军已拟制新版的国防科技战略,并将有关内容融入了2022年版《国防战略》之中。
有媒体发布的消息透露说,美军新的国防科技战略将进一步全面强化和打造所谓先进的武器技术优势,重点关注的领域至少有以下三大类多达十四项的先进国防科学技术:
第一是“新兴机遇类”,即:处在全球研发阶段的最新前沿技术,其中,包括:生物技术、量子科学、下一代无线技术和先进材料等。以量子科学为例,在一些科技和军事大国量子计算机研究人员和财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美国国防部下属的研究和工程办公室已对量子传感和量子通信给予全面高度关注,成为强化和提高美军最新技术前沿的关键之一。为了美军从国会那里获得了大量的经费支持。
第二是“有效应用类”,即:既可军用也可民用商用,并已运用到商业之中的最新前沿技术,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和自主技术、综合网络系统、微电子、太空技术、可再生能源和人机界面等种类。在这类的进行技术中,美军可以说早已走到了世界军事大国的前列,没有对手可与美军相提并论。
以人工智能为例,此项技术已成为美国国防部首要推进和普及先进技术事项之一,是美军实现“联合全域指挥和控制”组织的重要部分,在空间网络的支持和保障下,这一技术主要通过众多先进的传感器,海量搜集全球互联网的相关数据,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快速处理,为各级指挥机构和人员提供优质信息,辅助各级军事指挥官进行高效快速的作战决策。
第三是“防务专用类”,即:美军多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防领域的最新前沿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众多的未来武器及系统:定向能武器、高超音速武器、集成传感器和网络武器等未来型武器和装备。先进的高超音速武器,一直是美国国防部相关部门的优先事项之一,为此,美军一再大力加速此项先进军事技术研发,取得了多项成果和进步。
据悉,美军上述武器和技术起动较早,20世纪90年代,便已开启了相关研发活动,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在长时间里未取得明显的进展。进入新世纪后,美国大力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多个层面取得成效。如今,美军自认为在这一领域里处于全球绝对领先的地位,在短时间内没有其他国家可以赶超,这也成为美军不断地动战争的支柱之一。
强力推进先进武器技术实际应用
应该承认,在历史上,美军不但一直重视军事科技战略的制订,而且,十分注意推进在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的整体运用,以实现先进武器技术的实战化和具体化。为此,美军采取了多项实际措施,大力推进前沿技术的军事应用。总的来说,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优化推进军事科技实际应用的工作指导机制。有消息透露,近一个时期,在美国国防部一位副部长的牵头下,美军国防部相关部门成立了创新指导小组,其中的成员包括:国防部长办公室及其直属创新机构、作战司令部和各军种代表。
据媒体披露,2022年1月,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创新指导小组,对美军几乎各个领域的前沿军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审查,此后,开展三大项工作:一是建立国防部创新组织清单;二是创建将小企业创新研究工作转化为在册项目的机制;三是针对跨美国军种联合遂行高端战争能力方面的不足和弱点,设立快速的国防实验储备计划,实际开展了演示验证工作,为的是保障先进的军事技术能够如期落实。
据有关人士透露,不过,审查的结果显示,美国国防部实验室和试验基础设施面临50亿美元资金缺口,今后还需要大力投资,推动实际的演示和验证工作取得实效。通过相关人员在国会的游说,已经获得不少政客的同情和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可能不会遇到大的困难与障碍。
——推进先进武器技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的报道透露,目前,美军在全国各地至少已建立了多达29家的软件工厂。其中,包括:空军的“科舍尔跑道”、海军的“超级软件军械库”和陆军的编码资源和转型生态系统等,未来这些先进的基础设施,基本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据美国媒体报道,负责此项工作的美国国防部首席软件官杰森·韦斯公开表示,美军将加快建设新的软件工厂,优化现有的运行机制,大力改进软件开发和采购流程,将尽快构建成美国国防部“企业云环境”,这一建设在当今的军事大国中当属绝无仅有,美军认为,依仗这项先进的军事技术,在当今世界无人可与之匹敌。
——大力加快先进武器装备的列装步伐。美军特别重视不断推进先进的高超音速武器,在这一领域,相关负责人士表示,近两三年来,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军相关的供应链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一度曾经导致高超音速武器计划出现延误的现象,但是,通过多方的努力,今年仍有望对助推器和滑翔器进行全面测试,相信这些新的装备能够如期投入实际的使用,进一步拉大与对手的距离。
此外,据悉,多年来,美军一直十分重视激光武器的研制和应用,美军相关的负责人说,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美国已开发出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仅无仅有的军事激光技术,陆军和海军已部署了多个先进的激光武器系统。此外,美军也在研发大功率微波系统,相信在这一领域里,难有军事大国可以与美军抗衡。
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令美军陷入迷途
综观美军上述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实事求是地说,的确有过人之处,这是不可否认和忽视的。在多个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领域,美军的确走在了当今世界的前列,这与成为美军谋求霸权的支柱。
当今,美军以国防科技战略为牵引,以“武器和技术制胜”为标尺,不断深化前沿技术应用的关动向,值得紧密关注和深入研究,以制订相关的对策应对。
人们应该看到,在美军新的军事科技战略支持下,未来,美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的创新步伐将再有可能再度提速,也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军事对手的实际差距。
前不久,美军方发布了有关声明透露,今后,美军或将在组织架构、技术研发、列装部署等环节,持续强化前沿技术应用。这也就是说,未来,美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还将有新的提升和进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美军将构建安全有弹性的集成网络系统,生产可对抗导弹和无人系统的高能激光武器,美军还企图研发更强大的空间态势感知和控制系统,制造能够在网络、电子战和雷达通信节点运行的集成传感器,以再度降低高超音速武器成本,开发新的量子计算机、传感器及微电子设备,利用生物技术提高态势感知能力,以减轻后勤保障的困难和负担,开发更坚固、更轻便的先进材料等。
不过,人们莫要忘记,赢得战争绝非仅仅依靠一些先进的武器和装备。历史早已证明,赢得战争胜利的首要因素是人,而不是所谓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尽管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是,没有人的因素,如何无法取得战争胜利。战争的正义性决定人心的背向,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调动人的因素;进行非正义战争,仅靠所谓先进的武器装备,无法赢得人心,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数十年来,美军依仗自己具有所谓先进的武器装备,不断在世界各地穷兵黩武,进行一场场非正义战争,不断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和国家的强烈反对。历史事实证明,到头来,美军众多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不但没保证使美军取得胜利,相反使得美军却一再遭受失败和挫折。
人们不会记得,在当年的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虽然众多先进的武器装备,甚至纠集西方多个国家参与,一度将战火燃到中朝边界。然而,在中朝人民进行的正义战争面前,美军一再遭受严重失败。这场战争告诉人们,先进的武器和技术,不可能挽救侵略者失败的命运,到头来,美军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对此,美军的指挥官麦克阿瑟不得不承认,他成为一个在没有胜利协议上签字的美军将军。
此后,在越南,在阿富汗,在中东,自认为是世界霸主的美军,依然依仗自己具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不断进行多场的非正义战争,但是,最终无法挽救自己失败的命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所谓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一次次地把进行不义战争的美军拖垮。进入新世纪,不断进行侵略战争的美军接连遭受失败。如今,新的形势迫使美军不得不进行代理人战争,向盟友提供众多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然而,代理人战争并没有给美军带来梦想得到的胜利,只能是加重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负担,只能是加剧了代理人国家的苦难和灾难。
当然,这并不是说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不需要先进的武器装备,不需要先进的军事技术,恰恰相反,历史的经验证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为防止遭受侵略和欺负,必须掌握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其中,包括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以及破坏力极大和杀力力极大的的核武器。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和决策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功研制了出了原子弹,一举破了霸权主义国家的核垄断,为人类赢得了长久的和平,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了长久的安宁。正像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毛泽东说的那样,没有原子弹,人家就说你说话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试想,如果没有原子弹,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还有自己的地位吗?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实施开放改革后,国民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防建设领域里,不断取得了一系新的成就和进步,其中,包括不断研制和装备了多种的先进武器。中国早已经成为包括美国在内,西方国家不敢轻举妄动和任所欲为的东大国了。
可以这样说,美军依靠进行武器装备进行战争讹诈的年代已成为过去。为了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为了中国人不再遭受人欺侮,中国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已达世界一流水平,这成为可以抵御一切敢于来犯之敌强大的盾牌。
作者:杨民青(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