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原创 >

回归扩张军备老路,日本不再隐藏野心,历史却早已给出答案


日本的国运迄今一百五十多年间,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1868年明治维新后,向欧美国家学习,实行“富国强兵”路线,迅速跻身于世界列强之列,但由于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结果遭到惨败,以致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二战后,日本被迫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结果创造了“经济高速成长”的“世界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用和平方式解决了“生存空间”问题。

战前战后,两条路线,导致两个结果——这就是日本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留下的经验教训。

明治维新后

走“强军”路线导致惨败

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其国家战略首先是取得与西方列强对等的地位——“万国并立”、“万国对峙”(明治天皇诏书),即以赶超欧美国家为国家发展目标。在引进了欧美国家的政治 、军事等制度之后,其具体目标就是“富国强兵”——增强国力,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这方面,明治维新以后的主要政策就是“殖产兴业”,即在引进国外设备的基础上发展纺织业,到1890年,日本国内的生产量超过了进口量。丝织业在1894年机器缫丝已经超过了手工缫丝,并且,生丝成为大宗出口产品,1890年代,在纤维产业出口中占据50%的比份,在制造业产值中,也占据40%的比例。

重工业也随着迅速发展起来,如钢铁业、造船业、飞机制造业、电力工业等,钢铁工业如国营的八幡制铁所(1901年)和民营的日本制钢所、釜石制铁所等。日本在短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统治者,借口国土面积狭小和人口众多,企图到海外扩大生存空间。这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急速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原因。  

明治政府在扩张军备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如下几项:

 第一,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

  为建立庞大的武装力量,明治政府于1873年颁发《征兵令》。该法令规定,凡年满20岁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实现了所谓的 “全民皆兵”。 

 第二,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把发展军事工业作为实现“强兵”的主要措施之一,军工产业包括各种武器——军舰、军机、弹药和军用燃料的制造、修理和材料(钢材以及特殊钢等)生产。这些军用品的主要承担者是陆军工厂和海军工厂。

日本的造船业一开始就是为军事服务的。明治维新后,造船业在《造船奖励法》(1896)的支持下,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造船量1935年为14万吨,1936年达到25万吨,1937年增加到43万吨,1944年达到峰值——169万吨;船舶的载重量在1926年为4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1941年达到 600万总吨,成为世界上有数的造船大国之一。

军舰制造技术也水涨船高,日本建造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舰艇,如“大和”号(64000吨)以及“伊吹”“信浓”“赤城”“加贺”“飞龙”“苍龙”“瑞鹤”等8艘航空母舰、“零士”舰载战斗机、潜水艇“伊400”等,到1922年,日本的海军力量就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日本的军机制造也同样是在引进外国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1年军机生产能力为400架,1942年猛增到4800架,战争结束前一年,更达到月产3000架,年产量约为25000架,累计生产飞机10万架,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五,排在美国、苏联、德国和英国之后。

自从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以扩张疆域为目的,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是名副其实的穷兵黩武,如1874年出兵台湾,1879年侵占琉球,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抢占台湾,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1910年合并朝鲜,1931年侵占我国东三省,1937年进攻我国华北,1942年挑起“太平洋战争”,对美国开战,占领东南亚,直到1945年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和平发展获得成功

二战后,美国实现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并为日本制定了“和平宪法”,规定日本不得拥有军队、无权发动战争。这迫使日本

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美国出于对苏“冷战”的需要,对日本实行“重新武装”的政策。但是,吉田茂首相以“和平宪法”为由,没有完全按照美国的旨意行事,坚持实行“轻军备重经济”的国家发展战略,把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应用到经济建设上去。这被称为“吉田茂主义”。

“和平宪法”和“吉田茂主义”使得日本在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中获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绝好机会。日本经济由于这两次战争提供的“特需”得以起死回生和高速成长。

到1951年,日本经济便恢复到战前水平,1956年完成经济复兴,此后一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冲击”,“经济高速成长”持续了大约20年,经济增长率年平均高达9.1%。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遭遇到两次“石油危机”和“反公害运动”的打击,一帆风顺的高速经济发展因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告结束。

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极大地增加了所有产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严重的产业公害,也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互相矛盾的要求。这迫使日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日本做到了把危机转为商机,到1980年代,日本便以“节能优等生”、“环保技术先进国”的身份跃居工业发达国家前列。

二战后日本的“和平崛起”是实践“日本模式”的结果。概括起来,这个模式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其一,推行“日式资本主义”。

美国商务部曾经用“日本股份公司(日文原文为“日本株式会社”)来形容日本的“日式资本主义”这种独特的经济体制。其内涵是:

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对经济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或者说进行着强大的干预,日本称之为“行政指导”,两大重点是“扶植民族工业”和“保护国内市场”。

2,实现“官民协调”:通过退职、退休官员到民间企业任职、企业经营者参加政府各种咨询机构参与政府决策、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支持企业发展和打入国际市场等方式进行密切的官民合作。法国已故戴高乐将军曾经把访问欧洲的池田勇人首相称为“半导体推销商”,就是对这个体制的最典型的诠释。

3,建立“劳资协调”关系:日本在二战后创造了“日本式经营”,日本学者把它归结为“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三点。其核心是建立一种协调的劳资关系。在不少企业里,工会领导人也是公司董事会的董事。这最能够说明日本劳资关系的特征。日本企业通过对员工实施“爱社(在日本,企业叫做“会社”——笔者注)教育”等,培育“爱社如家”的团队精神与共同体意识,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其二,实行“贸易立国”战略。

在二战中遭到失败后,“日本向何处去?”再次成为问题。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日本国内出现了是采取“贸易主义”还是“开发主义”的争论。“贸易主义”者认为,“通过对外贸易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更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把人口过剩问题,即国内问题作为世界的问题加以解决”。“开发主义”者则主张“经济自立”,有计划地开发国内资源,发展经济。争论的结果是“贸易主义”获胜。这就是后来被称为“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

日本的商品出口最初是从纺织品等轻工业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化学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以后,船舶、钢铁、电视机、汽车乃至半导体元器件等工业制品成为大宗出口产品。东南亚国家和美国成为两大海外市场。

其三,在科技领域实行“自主开发”路线。

二战后,日本把“innovation”译作“技术革新”,并视它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成为官民一致的认识。

以1950年制定“外资法”为契机,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研究认为,1950~75年,日本花费60亿美元引进了欧美国家半个世纪积累起来的技术研发成果,为自己节省了2/3的研发时间和9/10研发经费。其经验可以用“一号机进口,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这句话来表述。而实现“自主开发”的关键是不搞重复引进。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它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外,主要是因为:企业作为技术研发主体,有高度的引进和研发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政府组织产官学联合研究开发体,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技术人员刻苦钻研,努力工作。

到1980年,日本在产业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过欧美国家,因此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新战略。

以“贸易立国”为基本特征的和平发展模式不仅使日本迅速地回复和发展了经济,成为“一亿人都是中产阶级”的富裕国家,而且使日本以“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身份,再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结束语

如岸田文雄首相所说,如今日本迎来历史上的第三转折点,进入了继明治维新后(1868-1945年)和二战战败后(1945-2022年)两个77年之后的第三个77年。自民党极右势力正在不顾一切地偏离和平发展轨道,回归扩张军备的老路。日本这第三个77年,究竟是光明前途还是一场噩梦,应该是可以预见的。

作者: 张 文(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