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专家 > 徐长银 >

徐长银:美学者认为,中美间是一场新的经济博弈,“能实现双赢”


10月23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通过视频方式参加上海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时表示,中美两国应该继续求同存异,在平等和互不干涉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合作,共同迎接未来。

他说:“通过合作的方式,基于平等的理念,充分承认双方在诸多领域中拥有共同的权利,这是我希望美中双方未来重新展开对话时能够达成的共识,并且之后在许多层面上能继续推进。”

基辛格强调,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霸权,没有任何国家拥有支配整个世界的潜力。他认为,展望未来,美中两国之间一定程度竞争固然无法避免,但两国也需要在竞争中保持合作,共同迎接一个和平、繁荣、有尊严的未来。

基辛格呼吁中美间进行合作、实现共赢的愿望,反映出一大批美国学者的心声。

 

一,认为中美博弈是一场新的经济博弈,“能实现双赢”

近5年来,美国国会两党达成共识,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及现任总统拜登,奉行对抗的对华政策,全面打压中国,使中美关系进入一场战略博弈阶段。美国一些学者对中美关系能否摆脱“修昔底德陷阱”忧心忡忡。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高级研究员威廉·奥弗霍尔特提出了一种看法,认为中美之间的博弈与过去不同,它是一场新的经济博弈,不仅能避免军事冲突,而且“能实现双赢”。

奥弗霍尔特8月份在美国《欧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和美国,新时代新博弈》。文章说,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学者或战略家忽视了这些变化,错误地解读了中美之间的冲突。

奥弗霍尔特指出,“修昔底德陷阱”是根据二战前的历史事例得出的结论,即每当崛起中的大国与既有大国相遇时,每四次相遇中就有三次会爆发战争。而二战后游戏规则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军事技术(不仅仅是核技术)变得更具破坏性,拥有核武器的大国间爆发战争,难以做到毁灭对方而使自己能够幸存下来;二是虽然保持军事优势绝对是必要的,但还不够,经济上的博弈才是核心。“通往成为或维持一个大国的道路主要是经济之路,这是世界运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场新的博弈”。

奥弗霍尔特认为,冷战期间,美国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最终赢得冷战的是美国的经济战略。相比之下,苏联把所有资源都投入了军队,最终使自己破产。他说,“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经济上的胜利。美国用新方法博弈,苏联用旧方法,所以苏联输了。”他强调:“通往成功大国之路已成为一种受强大军队(或拥有具备强大军队的盟友)保护的经济战略。经济战略不同于军事战略,因为它们从本质上不是零和博弈,能实现双赢。”

他强调,美中虽然存在冲突,但也有巨大的共同利益,两国的共同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他提出了三个方面:1、中国对美国贸易和投资开放的程度远超美国的盟友日本和韩国。这种开放态度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挽救了美国的汽车公司和大量就业岗位。美国的许多行业“只有在能够满足中国需求的情况下才能生存”。现在,世界消费市场的重心是亚洲,主要是中国。那些主张“脱钩”的人可能会使美国急剧衰落。2、中美合作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由此带来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国家安全利益”。3、中美合作使我们有希望应对世界性的挑战:气候变化和环境退化。

奥弗霍尔特对美国两党政治家对华态度提出批评说,美国十年内制造业失去了300万个岗位,对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压力,但是当中国曾经面临失去4500万个国有企业岗位时,他们的领导人帮助下岗工人再就业,而非指责美国。但我们的政客选择指责中国,而不是应对国内的社会危机。

奥弗霍尔特还认为,中美相隔8000英里之遥,几乎不存在领土争端问题;中国没有试图将其政治制度强加给其他国家,也没有寻求破坏民主国家的稳定;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强国,但它并不想摧毁美国;中国虽然是美国的一个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但这个竞争对手并不寻求发动战争。“从历史上看,多体制并存是世界常态”。

二,与中国接触和合作可使美国真正受益

美国一些学者和知名人士以及民间团体通过各种形式发声,呼吁拜登政府放弃愈演愈烈的对华强硬政策,认为保持与中国接触,开展与中国合作,才真正符合美国的利益。

美国前总统卡特8月份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通过与中国的接触和合作“获益匪浅”,“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推动了我们的经济。新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旅游业蓬勃发展。中国货改善了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我们的高校迎来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和学者。我们的机构受益于中国研究人员的才华”。卡特表示,中美关系近期处于多年来最低点,他希望拜登政府能改善陷入低谷的中美关系。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欧伦斯7月份发表文章说,在过去的四年里,美国的对华政策“对美国普通老百姓、对美中关系而言是一场灾难,它往往基于谬见而非事实”。欧伦斯具体建议拜登政府:一、中美双方重开成都和休斯敦总领馆;二、取消对中国媒体在美国的活动限制;三、在一些领域与中方保持合作;四、美与台湾的关系不应变得更正式。欧伦斯强调:“我们不应低估建设性接触带给美国人民的好处。”

美国参议员伯尼·桑德斯6月份撰文呼吁,美国加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合作是必要的,因为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如气候变化等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与中国展开零和博弈是危险的,美国应与中国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

美国《洛杉矶时报》4月18日发表美国一位学者的文章指出,现实情况是,中美两国是相互依赖的,而且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只要我们共同拥有一个星球,就肯定会是这种情况。从气候变化就可以理解这一点。除了共存之外,没有其他可以接受的选择。

今年来,美国不断有一些民间组织至信拜登政府和美国国会,要求美国与中国进行合作,反对与中国对抗。5月份,有60个美国民间组织呼吁美国总统不要把中国变成21世纪的苏联。7月1日,近30个组织致信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要求不要加剧与中国的紧张关系,既要采取措施应对与中国崛起相关的挑战,也要努力维护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保持美中和平的政策。7月7日,美国民主党内40多个团体至信拜登和国会议员,敦促他们优先考虑与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放弃对华“敌对姿态”。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0月份发表的一篇文章说,美国现在形成的普遍看法似乎是,与中国对话只是浪费时间,并对美国的利益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但是,从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最新发布的题为《重新审视接触:从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取得的进展和汲取的教训》的报告中,“我们发现,与这一普遍看法相反,通过该对话进程,双方实际上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文章强调,通过对话,有利于推进美国的利益和全球稳定。

美国《纽约时报》9月份发表的该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说,中美建交后的四十年里,美中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向全球化迈进,也让美中之间享受了40年的相对和平。简而言之,全球在这40年里经历的相对和平与繁荣,与美中关系的平稳发展是分不开的。文章警告说,近几年里,美中关系走向了一条脱钩甚至对抗的道路,如果继续下去,世界将变得更加危险,不再繁荣。

三,美国一些学者如何看中国的发展

美国政府视中国为美国的最大威胁,促使美国民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人越来越多。应该说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遏制政策的声音已形成美国舆论的主流。然而,美国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美国应该承认“东升西降”这个现实,美国应从自身寻找衰落的原因,美国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美国布朗大学著名学者、前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5月份在俄罗斯媒体上发表文章认为,中美两国间的力量平衡正在迅速变化,而且趋势对美国不利。今天的中国拥有比美国更广泛的国际联系。它已成为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而美国的阵地却越来越小。

傅立民说,中国崛起首先带来的是经济而非军事方面的挑战。然而,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实际上来自国内,而非中国。美国在全世界的声望下降和追随者减少,与美国国内的政治事件、战略失误、对盟国和伙伴的公然蔑视、虚伪专断的制裁、作为主要外交工具的胁迫和低效外交有关。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格雷戈里·谢弗6月份在美国《国会山》日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国内无力合作的情况支持了这种说法,即美国正在衰落,中国正在崛起。中国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崛起改变了全球战略环境,美国必须与中国保持接触,

美国国会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里奇7月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文章说,在我们辩论不休、弹劾总统和进行竞选时,中国在搞建设,中国的进步与美国的瘫痪形成的鲜明对比一直在加强。今天,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79万公里,最高时速达到350公里,而美国的快速列车时速只有240公里。美国的政客们都该去乘坐一次中国高铁,对比一下中美铁路系统的舒适度、清洁度、便捷度和服务。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5月份发表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的文章认为,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些主张比西方更有吸引力: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领导人恐怕更喜欢各国有权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中国提供发展援助而不像美国那样附加国内改革条件的做法,对某些国家特别有吸引力;2、中国并不试图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强加给别的国家,一些国家会发现这种立场比美国倡导的所有国家最终都应实行民主制度的态度更有吸引力;3、中国主张所有国家都应该能够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发展,这样中国可以不受约束地与任何国家交往,可以与它们进行贸易、投资和合作而不会显得反复无常,美国宣称奉行自由主义原则却始终支持经常违反这些理念的亲密盟友,这看上去像两面派。

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奥弗霍尔特在文章中说,在冷战时期,我们凭借地缘经济战略赢得了地缘政治博弈的胜利,主要依赖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冷战结束后,这个体系日渐走向萎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填补了这一真空,中国仿效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开发银行为基建提供资金;系统性地创建共同标准(在铁路、通关程序、信息技术标准等方面);努力将人民币打造成一种国际化货币;建立货币交换体系,在经济危机时期援助其他国家;建立机构来解放贸易和投资。此外,中国如今在形形色色的绿色能源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它在环保方面的支出超过了美国或整个欧洲。

奥弗霍尔特认为,和过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样,“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宏大愿景。中国召集40多个非洲国家元首来制定发展计划,然后为它们提供资金。相比之下,美国为其他国家提供特种部队来打击恐怖主义,往海外派遣军队。如果说这是一场争夺影响力的博弈,那么中国赢了。他还说,即使在反恐问题上,从长远来看,“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遏制恐怖主义发展。
作者:徐长银(华语智库执行理事长,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徐长银)


相关阅读